逛小型展馆最闹心的莫过于:展品挤得转不开身,导览器还总“乱搭话”—— 刚想听陶瓷故事,隔壁画作的讲解就插了进来。鹰米双模导览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,哪怕展品挨得再近,也能各说各的,互不打扰。
在苏州一家陶瓷艺术馆里,这样的场景很常见:一位观众用导览器轻轻碰了下展品标签,耳机里立刻响起青瓷烧制的门道;旁边带娃的妈妈刚走到展柜前,讲解就自动开始了,不用动手也没错过重点。两种方式各不相干,就像每个展品都配了专属解说员,这正是它在密集展厅里的过人之处。
对展馆来说,空间小、展品多一直是难题。传统导览设备在这儿根本不好使,要么信号打架,要么点错展品,好好的观展心情全没了。而鹰米这套系统能在点触和自动感应之间随便换,再加上毫米级的精准识别,把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得妥妥的。

鹰米点触式C7
两种打开方式:按自己的节奏逛展
鹰米最贴心的地方,是懂不同人的逛展习惯,不像老设备只有一种用法。
喜欢自己掌控节奏的人,肯定爱用点触模式。导览器往展品旁的标识上一靠,想听就听,想停就停。这种自己找答案的感觉,比被动听讲解有意思多了。碰到特别珍贵的展品,大多人都会用这招,慢慢琢磨背后的故事。
带娃、拿资料或者行动不太方便的人,自动感应模式简直是救星。不用动手,走近展品讲解就来了,双手该忙啥忙啥,还不会漏掉关键信息。有次看到位推着轮椅的大爷,刚靠近展柜讲解就开始了,速度不快,正好能听完再走。
更聪明的是,它还能“看懂” 人流。人多的时候,感应范围会自动变小,避免不小心触发旁边的讲解;人少了就放宽范围,走到哪都能接上,怎么逛都顺手。
挨得再近也不串台:藏在细节里的巧思
展品摆得再密也不串音,这背后的门道其实特实用。
工程师们把定位做得特别准,哪怕两个展品只隔 10 厘米,系统也能分清你在看哪个。就像给每个展品搭了个 “声音小隔间”,只用耳机就能听到专属讲解,旁边的声音完全传不过来。
设备续航也让人省心,充一次电能用一整天,就算展馆人挤人、没空充电也不怕。有次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,他们说这设备一天下来基本不用管,省了好多事。
展馆的“省钱省力秘籍”
不光观众觉得方便,展馆运营方更是尝到了甜头。
以前为了给导览设备留地方,展品只能稀稀拉拉摆。用上鹰米系统后,杭州有家博物馆同一展厅多放了 30% 的展品,参观体验反而更好了。策展老师说:“现在终于能按展品的故事逻辑来摆,不用迁就设备了。”
打理起来也省事。系统零件都是可拆分的,展品要换位置,挪一下触发标签、重新录个讲解就行,不用重新布线调试。那些又办常设展又办临展的场馆,都说这灵活性太实用了。
这些场景里,它真的很能打
好不好用,看实际场景就知道。
杭州一家科技企业的展厅里,它成了接待神器。投资团队参观时,走到哪讲解就跟到哪,还能联动大屏放宣传片。市场总监说:“现在不同客户能走不同路线听讲解,再多团队一起逛也不打架。”
文物修复展示区更离不开它。修复室要保持安静,传统导览一出声就破坏氛围。鹰米用点触加耳机的方式,既能让观众听清修复细节,又不打扰工作人员,两边都满意。
数据也能说明问题:用上这套系统后,观众平均停留时间多了 40%,展品信息几乎都能传达到位。更意外的是,系统还能记下来大家常看哪些展品、停留多久,策展人照着这些数据调布局,逛展体验越来越顺。

鹰米点触式导览C7
鹰米团队还有 AR 功能,戴上智能眼镜,既能看实物,又能叠加数字讲解,观展体验更酷。
其实技术好不好,就看它会不会添麻烦。在狭小的展厅里,鹰米双模导览就像个沉默的帮手,让每件展品都能好好讲故事,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节奏逛展。
就像在一幅唐代壁画前,有人轻点解说牌静静听历史;旁边陶瓷展柜前,有人走近就听到讲解从容驻足—— 没有干扰,没有延迟,只有展品和人之间的顺畅交流。这大概就是技术该有的样子:默默帮你,却不让你费心。



